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官方首页 关于我们 走进三僚 风水大师 风水服务 风水培训 开运商城 联系我们 申请入学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专栏 > 正文
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作者:  来源:  阅读:   时间:2018-09-04 18:33:51 【字体:

 11.jpg

     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

   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

   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22.jpg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

   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

   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

   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

   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

   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

   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

   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33.jpg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

   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

   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

   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

   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

   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

   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

   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

   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44.jpg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可他坚持让她住在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55.jpg

 

延伸阅读:

道教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关涉重大,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对这一人生的重要议题进行过理性思索与系统阐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道教信仰,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也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死观念。道教是以春秋时期道家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老子与庄子被奉为道教的代表人物,《道德经》和《庄子》也都被道教奉为经典。道教信仰自始至终都很重视人的肉体生命,抱着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乐生观念,希望能够通过主体的自我修炼提高生命的质量,并且最终达到永生。

   老子曾提出“摄生”的理论,作为获得长生的方法和途径。在他看来,世人之所以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是因为“其生生之厚”。高亨对此的解释是:“生生之厚者,逞欲于声色等,是自伤其生而动之死地矣。”也就是说,想要生命长久,就不能贪得无厌;过度地奉养生命其实是对身体的残害。老子认为,我们日常的言行举动都要顺从道、顺从自然,做到“当行而行,当止而止”,行止都要契合“道”的精神,依据“尊道贵德”原则行动。此外,老子还认为,一个人能够由物返道,把握永恒常在的宇宙本体,其生命力才会永恒持久。相反,如果不能依“道”而行,背离这个永恒常在的本体,就会导致许多的问题,甚至无法保全性命。所谓“不知常,妄作凶”,正是这个意思。

   庄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使生命持久的“养生”之道:首先,在理论方面,庄子认为,“养生”的最佳途径就是“得道”,并且指出,一个人若达到了“得道”的境界,就能够“游心于物之初”,“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一书中描绘的“真人”、“圣人”等形象,无不是依“道”而行、与“道”同游,从而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那么,如何能够“得道”呢?庄子在《大宗师》中借用一个神话故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心理上超越时空的限制,遗忘世故,不被物役,不再计较贫富贵贱、得失毁誉,就能够体悟到绝对的“道”,从而生命也就能持久永恒。其次,在实践层面,庄子继承了“善摄生”的观念,认为沉迷享乐会使人的生命遭到残害。《天道》有云:“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因此,唯有抱持精神的宁静,不劳累自己的形体,不耗费自己的精神,才能长生久视。总的来说,庄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推崇“得道”的境界,其方法就是摒弃外在的一切物质欲望和享乐,让内心处于虚静无为的状态。

   道教信仰虽然以老庄的思想为基础,但也广泛吸收了原始宗教之中的巫术、先秦以来的神仙方术、符箓咒语,以及包括儒家和阴阳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家之学。道教博采众长,把“生”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玄奥的人生哲理与原始信仰相结合,产生了长生不死的追求。                           

   道教从其早期的修行实践开始,除了依“道”而行的内在方法之外,也重视炼制和服食“金丹大药”的外在方法——即所谓“外丹术”,以求能早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终极目标。魏晋神仙道教对外丹术最为推崇,并且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直到唐末五代时期,道教中人依然普遍相信,“金丹大药”能够使人获得永生。例如,葛洪在强调“金丹大药”的巨大功效时就曾说:“凡此九丹,但得一丹便仙。”《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详尽地描述了丹药的神奇功效,认为只要服用一粒,能够“入水不湿、入火不烧、万恶不中、兵刀不伤、变化自在、出入无间、役使鬼神、寿同天地”。同时,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士者,也都曾有过亲身服食“金丹大药”的经验,还撰写了许多称颂其神奇功效的文章。例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妻子就曾服用丹药,并且相信它能够令人返老还童。

   道教中人为什么相信服食丹药能长生不老呢?首先,他们使用了一种“类比推理”的思考方式。炼制丹药的主要材料(例如朱砂、银、铜和铅等重金属)都是不会腐朽的,服食丹药就是把药物具有的坚固不朽的属性转移到服用者的体内,从而能够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所谓“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其次,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间万物都蕴含着“精气”。当体内的“精气”充盈时,生命就旺盛;反之,就会衰竭。服食丹药能够补充体内精气,自然就会令生命历久不衰、长生不老。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外丹术盛行的时代,很多人都因为服用丹药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哀帝就是因为服用了过多的丹药而“不识万机”。北魏道武帝专门设置仙人博士炼制丹药,并且经常让囚犯试药,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死而无验。为了给丹毒难题提供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道教发明了“尸解”观念,服丹而死被视为尸解仙去。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期望通过服食丹药达到永生无疑不现实,这只是道教中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在这种行为的背后,毕竟蕴含着道教肯定生命、战胜“天命”或者“自然”的信念。

   在道教的发展历史上,道士们除了炼制和服食丹药之外,还希望通过修炼的方法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道德修炼。修道者认为,通过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断积德行善,就可以达到“道德长生”。所谓“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太上感应篇》记载“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道教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之中能够做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会受人尊重,获得神仙的眷顾,身体健康,福寿绵长。反之,就会招致各种恶报,众邪来犯,早早结束生命。修仙道必须先修“人道”,强调修炼必须通过刻苦的道德修养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充分体现了道教对人生之道德的终极关怀。由此可见,道教绝不只是彼岸性宗教,它将所谓的彼岸拉回此岸,将人生的终极关怀内存于心中,“道”与“德”被化而为一。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对道教而言,“德”只具有工具性价值,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作为手段,服务于“成仙得道”这个终极理想。

   总的来说,面对死亡问题,道教不是用自然规律来自我安慰,或是寻求精神层面上的不朽来减轻死亡带来的焦虑,而是相信人是可以利用智慧参悟出世间造化运转的道理,可以盗取天地循环流转的力量,逆转生命的结局。虽然道教提倡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生死观念只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但是其中包含着一种热爱生命、充实生命、升华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意涵。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八件事,好风水自然来!

  • 下一篇文章: 让你婚姻甜蜜的风水知识
  •      
      版权所有:江西三僚风水文化研究院;兴国催福堂通书文化中心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  
      电话:(+86)797-5237988 、(+86)18079710612  
      网址:风水文化.中国 、http://www.fswh.org  
      邮箱:fengshui@kanyu.net 、sanliao@kanyu.net